天柱县食用菌产业项目招商引资
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天柱县食用菌产业项目 (二)建设地点:天柱县邦洞街道观州大坝 (三)项目定位:项目规划用地200亩。品种以香菇、木耳、茶树菇、羊肚菌等为主,采用大棚标准化示范栽培和分散林下栽培相结合。按照木耳、香菇、茶树菇等生产技术规程操作,依据绿色食品食用菌(NY/T 749-2012)标准,生产健康、安全、绿色食用菌产品。(四)投资效益: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500万元,实现净利润1500万元。投资利润率约30%,投资回收期3.5年。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素有“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之称,据营养学家称,经常食用食用菌类食品可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具有降血脂、软化心脑血管的作用。这正符合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消费习惯。据统计,全球食用菌消费量每年正在以8-12%的比例增长,而国内食用菌消费量以18-20%比例增长,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认识的不断深入,未来食用菌在人们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将不断上升,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合理膳食的最新解释就是:"一荤、一素、一菇"。这里的一菇就是指的各类食用菌,以往提到食用菌便会想到平菇,香菇,黑木耳等传统食用菌,此类传统食用菌普遍被各类消费者所接受,且生产技术成熟,是食用菌生产的主导品种。(二)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省及地方的产业政策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精神,大力发展食用菌等绿色生态产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食用菌生产和产量大幅度增长。天柱属典型的山区县,资源丰富,场地充裕,利用农业、林业“三剩物”生产食用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把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贷款贴息、水电路配套、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把菌农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中领出来,涌现了一批致富典型。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确立为“绿色有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踏上“质量立菌、科技兴菌、龙头强菌、市场活菌”新征程。三、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适宜天柱属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湿暖共节等特点。年日照时数为1157小时,年平均气温
天柱县绿色蔬菜产业项目招商引资
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天柱县绿色蔬菜产业项目 (二)建设地点:渡马镇、蓝田镇、白市镇、邦洞街道、凤城街道、坪地镇等乡镇坝区。(三)项目定位:以渡马镇湾场、龙盘、新民等村作为示范基地(规模3000亩),辐射带动凤城街道雷寨、祥和、润松等村2000亩,蓝田平寨、都府、楞寨、纪寨、地锁等村3000亩,邦洞街道三团、织云、赖洞等村2000亩,白市、坪地等乡镇坝区发展2000亩,种植菜心、甘蓝、莴笋、芹菜等,春夏及晚秋利用保护地发展辣椒、番茄等酸系原料蔬菜,以及食用菌、冬笋、折耳根、魔芋、莲子、茭白等特色绿色蔬菜,逐步建成10000亩。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主要瞄准广州、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四)投资效益: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2400万元,实现净利润630万元。投资利润率约12.6%,投资回收期8年。二、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蔬菜需求量逐年提高我县居民人均日消费蔬菜量0.45公斤,比城市消费量少1/3左右,有增长空间;县城居民目前11万,到2020年达到15万,本地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绿色蔬产业,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也可提供给其它城市安全放心的蔬菜,更是农民增收的好渠道。(二)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农业行业规划和省、州、县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23号)、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省农委《关于调减优化2018年玉米种植结构的实施方案》(黔农发〔2017〕96号)、《黔东南州农业结构调整“一减四增”工作方案》(黔东南农领发〔2017〕1号)等文件精神,扩大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蔬菜与粮食、肉一样成为群众生活必需品,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不仅与农民增收有关,也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为抢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贵州省脱贫攻坚战,黔东南州“一减四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机遇,充分利用天柱县有利的农业资源,保障蔬菜产品食用安全和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统筹推进天柱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三、项目建设条件 (1)气候适宜天柱县属中亚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海拔300-800米,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时数1157小时,年平均气温16.1℃,一月均温 4.7℃,七月均温26.7℃,年≥10℃有效活动积温4850℃,年降水量1278mm。(2)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14.4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7105万立方米。鱼塘水库、润松水库、白土水库、石灰冲水库等大小不等水库十几座,总库容7000多万立方米,年蓄水21000多万立方米。县内大小河流21条,在县内分部较为均匀,总流域面积178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1%。水资源总量为14.4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3.7亿立方米,保灌面积大于10万亩。水资源能满足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3)耕作环境较好我县耕地面积22186.7公顷,区域地貌以地中山区丘陵河谷盆地为主,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适宜蔬菜发展的坝区田面积10万亩,连片10000亩大坝2个,5000亩坝区5个,1000亩坝子11个。土地土层深厚,质地多为壤土,土壤有机质在1.5-2%,水解氮213.07mg/kg,有效磷10.91mg/kg,有效钾153.73mg/kg,微量元素相对齐全。全县森林覆盖率60.16%,水质洁净,空气清新。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和农药残留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经贵州省理化分析测试研究院检测,蔬菜发展区的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符合无公害产地标准。白菜、辣椒、菜心、马铃薯等12个蔬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莲子获得绿色食品认证。(4)交通区位优越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三黎高速公路打通了天柱连接各方的快捷通道,已纳入省州规划的天柱至铜仁大龙、天柱至湖南会同高速公路、玉屏经天柱至从江城际铁路,使天柱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天柱将成为沪昆、包茂、厦蓉三条高速公路的十字路口和黔东湘西桂北的“结合部”及“桥头堡”。规划建设的天柱支线机场,使大交通体系更加完善。东出两湖、南下两广、西进成渝的行车时间在4小时内,有利于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输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市场。(5)劳动力资源丰富天柱劳动力成本低,一般每人每天在100元左右。天柱常年富余劳动力近10万余人,能为企业提供充足劳动力。(6)产业配套完善经过多年农业综合开发,天柱大坝、蓝田大坝、渡马大坝等坝区机耕道、排灌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能满足绿色蔬菜产业发展要求。县内电力由中国南方电网供电,农用电力1500万度;建有110千伏变电站2个,35千伏变电站7个,县内村村通电。四、项目市场前景预测 蔬菜是人们生活每天的必需品,市场供应蔬菜数量的多少,菜价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因此,搞好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对一个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将起到必要的保障作用,对促进市场繁荣,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项目建成后,将解决我县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带动我县蔬菜产业发展,项目市场前景非常可观。五、项目建设内容及技术方案 (一)建设内容 示范基地3000亩,育苗中心1个,面积10亩;冷链物流及特色蔬菜加工厂各1个;标准单体钢架大棚400个,太阳能杀虫灯200盏,低温预冷库800立方米、设备10台(套);水肥一体化示范1000亩,节水灌溉设备6台套、水管40000米,新品种试验示范10个,试验地10亩,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体系建设,技术和产品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二)技术方案 按照绿色蔬菜标准,选择高抗、优质、丰产良种,采用大棚漂浮育苗,地膜覆盖移栽,膜下水肥一体化或微喷灌,用防虫网隔离,杀虫灯及生物农药防虫治病,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该项目示范基地3000亩,投资5000万元。全部由投资商自筹。其中: (1)建设钢架大棚400个,单价8000元,小计320万元;(2)太阳能杀虫灯200盏,单价3500元,小计70万元;(3)喷滴灌管40000米,单价3.6元,小计14.4万元;(4)土地耕整机械5台、农用运输车辆5台,需要100万;(5)抽水泵站6个,设施6台(套),电力线1000米,20万元;(6)预冷库建设。场地硬化1800平方米,库房800立方米,制冷设备及冷藏车等相应设备10台套,需要200万元;(7)特色蔬菜加工厂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