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贵安新区服务贸易产业
1.产业背景分析
1.1贸易服务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业包括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运输;旅游;建设;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服务业对于商品贸易发展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准确描述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地域扩展,节省了商品贸易的交易时间。建筑工程承包提供了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厂房,促进了商品的生产。教育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合格的从业者。金融为商品贸易提供了资金支持,方便了商品交易,特别是信用的使用,极大了降低了交易成本,防范了交易风险。广告的设计与使用,促进了商品的消费,增进了厂商和各级经销商的联系。因此服务贸易对商品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国际看,贸易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趋势增强。作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成为影响国际分工和贸易利益分配的关键因素,传统制造领域的跨国公司纷纷向服务提供商转型。服务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015年,世界服务出口47540亿美元,占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的比重升至22.4%。服务业投资占全球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超过60%,服务业跨境并购占比超过50%。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运用,极大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企业形态、商业模式、交易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从国内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有利于生产要素加快向服务领域集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50%,预计到2020年提高到56%。我国与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有利于相关服务贸易发展。海外投资合作加快发展,商业存在模式服务贸易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自贸试验区、北京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以及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都将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空间。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深入推进,政策体系更趋完善。
1.2我国贸易服务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
我国贸易规模快速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15.7%,世界排名由“十一五”末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1%,服务进口年均增长19.4%。2015年,服务进出口达7529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286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服务进口4662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服务贸易占我国外贸(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和我国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全球占比实现“三提升”,2015年分别增至16%、6%、10.1%,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5.1、2和5.2个百分点。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领域保持较快增长,技术、文化、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金融、中医药服务等新兴领域优势逐步积累、发展加快。2015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出口分别为245.5亿美元、5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8.6%、1.8%,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8和0.7个百分点。服务外包高速发展,2015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646.4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3%,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接包国。
区域发展渐趋协调。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最为集中的区域,中西部地区是拉动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2015年东部和中西部服务进出口占比分别为85.8%和14.2%,中西部地区占比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重点区域服务贸易增势良好,“十二五”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服务进出口分别增长77.1%、64.6%、133.1%。
市场开拓成效明显。服务贸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年我国前十大服务贸易伙伴服务进出口占比为62.4%,比“十一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国家或地区达197个,比“十一五”末增加29个。截至目前,我国与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服务贸易合作备忘录,建立了服务贸易促进工作机制,开展双边务实合作。
1.3国家对服务贸易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稳定和增加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巩固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重点培育运输、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既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又通过鼓励出口培育产业竞争力和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服务出口,大力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2016年02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原则同意商务部提出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和哈尔滨新区、江北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等省市(区域)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试点期为2年,自国务院批复之日起算。并配套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等措施。
2017年3月,国务院再次发布《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将发展服务贸易是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力争服务贸易年均增速高于全球服务贸易平均增速。技术、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占比持续提升,人力资源密集型和中国特色服务出口优势进一步巩固,服务贸易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并提出,加快推动贵州以贵安新区为重点积极扩大服务出口,支持贵州以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大数据基地,努力打造贵州大数据服务品牌优势。
2.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贵州省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
贵州省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的初步核算,2016年,贵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251.15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2015年加快0.4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贵州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91.75亿元,同比增长11.5%,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1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贵州2017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2%,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个百分点。
伴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和信息化的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程度深化,贵州服务业涌现出了一批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具代表性的有大数据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等。这些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支撑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大数据信息服务业。贵州把大数据作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擎,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出台了《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启动了“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贵阳启动建设大数据清洗基地,贵安新区贝格大数据加工基地投入运营,贵阳经开区大数据安全基地初步建成,阿里巴巴在贵州建设大数据产业园,贵州大数据信息服务业呈现出发展势头迅猛、动能强劲的良好局面。2017年上半年,贵州省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比上年同期增长268.2%,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05.7%;贵州省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8%和22.8%。
(2)电子商务。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支持电商云、贵农网等本土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发展,推动电子口岸、跨境电商和贸易单证电子化,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016年,贵州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34.7%,其中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7.8%。2017年1-5月,贵州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16.12亿元,同比增长25.5%。贵州省农村电商发展成效明显,完成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改造,完成了电子商务网点建设改造并覆盖到30%的行政村,制定了《贵州省“农商联动”工作方案》,启动了“贵州绿色农产品促销统计系统”建设。
(3)旅游业。贵州省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围绕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加大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强化旅游市场监管,重点加强对主要旅游客源城市的宣传推广,持续提升贵州省的旅游影响力和便捷度。贵州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山地、温泉、湖泊等旅游资源,推出一批温泉养生、山地滑雪、观光索道、低空飞行等特色旅游产品,备受游客青睐。贵州省旅游业近年来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2016年贵州省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41.2%;实现旅游总收入5028亿元,同比增长43.1%。2017年上半年,贵州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51亿人次,同比增长36.6%,实现旅游总收入3140.58亿元,同比增长40.1%。
但贵州服务贸易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2016年,贵州省积极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贵安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进外贸转型增强服务业竞争力,贵州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不过,贵州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行业和服务业企业偏少,服务贸易占贵州国际贸易总额的比重很低。贵州省亟须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2.2贵安新区服务贸易业不断增强
贵安新区借助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科教人才、产业成本、政策与体制等优势,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中心的作用。围绕制定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阶段性目标,结合建设大数据试验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与服务贸易的融合发展,并将集成电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文化与教育服务、健康医疗及中药服务、旅游服务等作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的重点发展领域。2017年全年,贵安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10亿美元,同比增长1347.60%。
自2016年2月贵安新区被列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来,新区5084家服务业企业中,服务贸易关联企业共计2190家。其中,核心类企业368家,大数据类企业1034家,现代服务业类企业788家,现代高端服务类企业近60%。
科技创新、服务外包、大数据成为贵安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目前贵安新区为深入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了海归重庆服务贸易创新创业孵化园、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全国服务贸易创新研究基地等服务平台,将服务外包发展成贵安新区重点发展领域。
图表9:贵安新区服务贸易业重点发展领域
发展领域 依托技术研发、创业孵化、资本运营、软件信息、科技商务等“五大中心”建设,结合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继续大力推进相关企业和机构集聚,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创业孵化、商务服务、信息软件、资本运营、技术检测等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功能系统集成,打造西南一流和在柜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信息来源:中机院整理
贵安新区以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南方数据中心和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大会战为契机,凝聚贵州省及贵安新区大数据领域优势力量,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移动端应用、通过互联网交付的软件服务和通讯服务、在云端交付的数据服务和计算平台服务,培育大数据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的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扩大数据服务规模,提升数据服务质量。
已建立大数据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新区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体系,开展产业景气指数研究。建立一整套能够提供与服务贸易总协定概念相一致的、连续的、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将服务外包统计信息系统升级为大数据分析系统,以此建立健全区域性“人力资源库”、“国际项目库”、“国际市场资讯库”、“企业信用信息库”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办公平台,为服务业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提供精准化帮助。
目前贵安新区已形成以三大通信运营商、华为、高通、富士康、泰豪等品牌企业为支撑的大数据产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发展在线研发、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新业态。引进和培育100家离岸业务额超百万美元的服务外包骨干型企业。
3.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3.1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不断全球化、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等要素的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市场运行下的必然需求和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4)节约了商品贸易所需要的成本
一方面,服务贸易的发展节约了商品贸易所需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效率,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贸易的发展,在金融,专业服务等方面促使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服务贸易发展的物质支持。若服务贸易出现问题,则极有可能伤害到商品贸易,如此次的金融海啸,是由次债危机引起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动荡,最终的结果是伤害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3.2资源优势
贵安新区是国务院于
—资源优势。贵州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是“西电东送”的源头,工业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同时,贵州也是中国劳务输出大省,劳务、土地等要素成本相对较低。
—政策优势。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方面享有更多、更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先后获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海绵城市、新型城镇化、创新创业等国家级试点。
—区位优势。贵安新区位于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多条交通枢纽交汇于此,是连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十字交通节点,随着高铁、快铁、地铁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新区交通枢纽优势将日益突显。
—人才优势。花溪大学城、职教城和新区引进的美国微软、印度NIIT等专业培训机构,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保障与支撑。同时,新区还出台了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措施,为在新区工作的各类人才提供居住、教育、培训、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3.3发展潜力
(1)商务部高度重视服务贸易业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575亿美元,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885.6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43.6%,其中服务业投资占比超过70%。2017年上半年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4.1%。
服务贸易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这样的成就,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分不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服务贸易战略地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多次强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共同发展,促进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五年来,商务部围绕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协调区域发展、推进服务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
(2)贵安新区是贵州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区域
贵州省根据重点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推进,特别是“5个100工程”建设的需求,努力形成以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重点、以遵义市等其他8个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区域次中心城市及重点镇为重要节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6大类型16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培育。
—依托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布局建设32个综合1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健康服务产业资源富集区,布局建设